马克思主义学院-外网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研室设置>>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2015-06-11 09:35   社会科学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简介

德育教研室成立于1986年,2016年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本教研室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名,现任主任为张跃铭副教授。

德育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

学缘

专业

任课名称

黄祖辉

教授

硕士

中共中央党校

思政

思修法律

张跃铭

副教授

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学

法学

思修法律

李大平

教授

硕士

内蒙古大学

法学

思修法律

副教授

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

思政

思修法律

余娟定

硕士

南昌大学

哲学

思修法律

2005年以来,本教研室专职教师共取得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70余篇。教研室正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进一步结合,特别是加强法学、伦理学与医学的结合。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拓宽学科的内涵和范围,同时以学校大德育为依托,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我们力争做到全方位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自尊、自律、自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围绕德育教学,“传道、授业、解惑”,针对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出现得有关学习心态、情感困惑、人际关系及择业就业等方面问题启动“人生导航”系统工程,引导大学生尽快提高能力、完善素质、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目前本教研室不仅承担着全校研究生、本科、高职以及夜大专升本等各级各类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而且还与学校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担负着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另外,本教研室已分期分批创建了“革命历史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门林则徐销烟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道德与法律实践基地(东莞中级法院、湛江霞山人民法院、东莞金铭律师事务所)”、“改革与开放实践基地(珠三角富裕地区、粤北贫困山区)”,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搞好社会调查及总结,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德育教研室课程设置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于2009年获得省级优质课程建设立项,并于2012年通过结题验收。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标:学习本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科学人生观、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党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了解与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主要内容:适应人生新阶段。明确肩负的历史新使命,明确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基础、知荣辱求发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远大的志向,进行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理念,努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环境,进行正确自我定位,认识自身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掌握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树立正确的现代择业观与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及程序法律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