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外网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理论前沿>>正文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
2015-07-31 10:18   社会科学部

由于你们已经担负起了筹建通识教育中概论型课程的任务,我建议你们应该首先彻底地了解这种教育的基本目的。通识教育包含许多不同的方案,其目标各不相同;但是通识教育必须拥有某些确定的目的作为基础,指导不同的计划,因此它们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在这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通识教育三个主要目的。

通识教育计划的第一个目的可以视为致力于在适当的水平上培养学生应对每日生活需求的能力。这通常被称作实用途径。然而,需求与实用并不是狭隘的含义。它们并不仅指学生看到的需求,同样也有学生应当意识到的需求;它们不仅指学生实际感受的生活,也应该包含可以展望的更好的生活状态;它们并不意味着狭隘的高度专业化的生活片断,而是包含了生活中丰富的不同方面。

A.J.Brumbaugh曾经针对这些需求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列举:

毋庸置疑,教育所要满足的一些需求对学生来说是共同的。第一,个人与政府事务之间日益增长的复杂关系;通过投票他们表达了对于政府政策,对于公共职位候选人资格,对于地方事物或国家事务如战争与和平,资本与劳动力,自由和控制的判断。第二,作为个体公民他们会或应该对公民事务产生兴趣,例如,社会救助,组织创建音乐团体,社区论坛,小影院,教会联盟,公共诊所,以及健康中心。第三,人们将会投身于家庭生活中,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建立初步的家庭经济预算以及家庭收入支出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人们可能会适当的安排一些空闲时间,恰当用于提升诸如体育竞技水平,阅读品位,音乐、美术修养,及其他一些休闲活动的能力。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要想聪明的安排休闲时间是非常困难的。第五,人们需要保持身体和心理高水平的健康状态,这需要潜心于一系列关于心理、卫生多种行为模式以及关于健康生活基本原则的常规活动的一些信息。第六,人们需要以选择职业生涯的态度拓展职业。第七,人们需要掌握足够的语言能力已达到交流和聪明地阅读的目的,并把它作为思考的工具。第八,这些教育的责任交织在一起便产生了明确界定指引正确行动的价值的需求。这些价值通常被看作是生活的哲学,影响其性质的因素决定于宗教和伦理课程所倡导的观点。

将通识教育视作培养学生应对每日生活需求能力的命题对于方案中的任何课程都包含双重含义。首先,它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必须关注生活中的机会、需要、以及紧急事件。第二,教育的方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标准来衡量,如理解信息的能力,思考的技巧,兴趣,态度,理想和目的,这些能力将会使得他们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这样一种实用型的观点意味着对古老的学科框架(subject-matter按学科框架进行教育的方法)的突破。但是,无疑学科框架对了解基础概念和原则仍然拥有一席之地,它对于任何想解决现代生活中变化、复杂、混乱问题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学科框架在这种解释之下成为了通向结果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它以这样一种方式表明它对学生生活的适用性变得清晰而又富于意义,所以,此后它便成了可以以多种有价值的方式利用的工具。

学科框架作为一种手段也意味着它可以被教师用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思考的能力,兴趣,态度——这些和信息,知识一样对现代世界的生活来说不可缺少的能力。简而言之,在这样一种新观点思考下,生活丰富多彩的各个方面设定了教育的主题;在古老的教育方法下,学科框架本身就规定了目的。

教育中事实本身的地位就像下面一段话所清晰表述的一样:

我们必须抛弃教育只在于了解事实这一观念。如果是这样的话,随着大量知识的增长我们受的“教育”的程度将会越来越低。教育更应该获取广泛的理解能力,培养关于联想和概括思维的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和运用相关经验、事实的能力,还有培养对世界和生活的理性、科学和道德能力。事实本身就像是脚手架,在它内部思想的大厦被建立;他们可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建筑材料,也可能是我们可以从中提去出思想的泥浆,但是抛开这些来看,将就事论事的记忆并不是教育。

如果生活的需要被当作标准来设计课程的话,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些需要是什么。近来在明尼苏达州,斯蒂芬,本宁顿,路易维尔大学和密歇根中央州立教师学院的调查,以及在纽约校务质询委员会和美国青年委员会的调查显示,这不仅是必需满足的需要,也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的失败。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大学生的需要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识教育考虑到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而不是上一代人。学生的能力、体验、目的本身发生了变化,而且生活的环境不用我们列举也能够看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任何概论型课程的成功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如果一门课程不仅旨在培养学生信息和理解方面的能力,还包括以上已经提到的多种能力,那么他就应该比惯例更多地关注将学生当作健全的人去培养。学习者不应该适应学科教育,而是学科教育去适应学习者。学生不能只参与少数几种学习活动,例如听讲座,阅读参考书,而应该参与广泛的体验式学习过程。教师不能扮演任务安排者的角色以展示他的博学来随意剪裁知识,而应该是学习过程的发动者,他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以往的体验,他应该能够给学生安排合适的科目,用它来帮助学生实现愉快美好生活的目的。这些是实用型观点的一些含义,它构成了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个基本目的是提供人类知识和体验的整合。学科划分,以及学科下面的分支,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所表现的知识的各个领域通过许多复杂的途径彼此联系着。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而并非是密封舱;因此,如果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生活,知识也应该是一种被整合的和正在整合的体验。另一个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建立起基本统一的知识。

然而,有着一种很强的趋势将知识细分为更小的逻辑紧密的单元。课程涉及的领域更为狭小且数量激增,结果便是任何学生通过接受通常的课堂教育都不可能获得包罗广泛而又统一的教育。传统的课程太注重积累的知识,总被认为是封闭排外的,有时不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之间,甚至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遥远的、支离破碎的、没有关联。

通识教育针对这一状况表明了明确的反对立场。它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综合知识和体验,了解诸多内在关系的细节。尤其是,它提出课程应该广泛而包罗万象,不应该局限在单一学科;每门课程材料不仅应该彼此相互联系,也应该相互包含,特别是在其他领域的内容。

下面的一段话包含了知识整合意味着什么: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就如现在它所显示的那样可被称作追寻统一。它注意的焦点放在了联系各个部分成为一个整体的关系之上;青少年思想、身体与感情之间的关系;社会各种机构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机构本身;组成社会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大学与它所代表的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我们获取积累知识的来源的各种学科之间的关系;孩子、青少年、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思想世界和行动世界之间的关系;组成课表的各种课程之间的关系;组成校园群体的个体间关系;专业和通识的兴趣和需要之间的关系;高中与大专院校的关系;大专院校、高级学院、职业学校以及非学术界的关系。

通识教育第三个目的在于为非专业化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意味着,坚决排除技术的、职业的和专业化的训练;排除狭小的知识领域内高强度和专业化的教育;排除在给定知识领域内仅为高级阶段学习作准备的工作。而通识教育计划具有广泛含义、广泛价值和巨大知识诉求的教育模式。因此,它强调非技术性,重视知识的文化和它内在的固有的价值,它是一种有着广阔基础性的,功能性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目的并非是培养未来的专家;它有着不同的目标。通常的介绍型课程很大地局限于讲授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以便之后满足更高专业课程的需要,它的焦点放在了之后的课程上,并且它承认课程的全部意义在于后继的工作能够完成。无疑在每个专业化的领域都需要基础型的课程,但是现今的课程类型不能适合于通识教育的目的。

概论型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工具,它是一个目的,自身也是一个整体。概论型课程自然也就会被希望在这一领域成为专业化人才的人们所选择,然而后继课程的目的在于修正后者而并非前者。概论型课程所表现的一些目标,其自身便能实现,而不需依赖后继的课程。

如果我号召重新评价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我的标准就主要包括以上我们所提到的三点。概论型课程如果不能体现以上三种功能便不可能取得完全的成功。因此为了确保成功,在组织你们的新型课程时,必须从头到尾仔细思考这三个基础性目的,并完整地实施它。愿你们在取得事业成功。(作者/来源:EDWARD F.POTTHOFF王皓 译)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