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外网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正文
社科部2014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2015-07-31 10:01   社会科学部

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的要求,2014年7月19日至25日,广东医学院社科部一行七人在董浩军副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与研修,分别是董浩军、曹砚辉、贺兰英、葛巧玉、沈丽平、李大平、黄成华,时间为一周。这次社会实践与研修的目的地选在“红色河北、文化燕赵”。

暑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活动。活动旨在通过重走革命道路、重访先烈故里、重温革命思想、体验改革成就,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主要参观学习了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五大书记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参观安全教育馆,到保定白洋淀参观雁翎队抗日纪念馆,在唐山参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唐山抗震纪念馆等。

西柏坡,原本是河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小山村,设施简陋,条件落后,交通不畅。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运筹帷幄,指挥千里之外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1949年3月,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是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当时,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即将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此时的毛泽东,没有陷入胜利的陶醉中,而是集中全党的智慧,在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走向城市,从战争走向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关头,做了著名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及时地、郑重地向全党提出这个问题,使全党同志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次会议是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举行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11人。毛泽东坐在主席台一张长条桌旁,和与会者一样做着笔记。在主席台两侧放了两张方桌,下面摆放了4个沙发和一些长条椅,会场因陋就简,用的东西大部分是战利品,少部分是自己动手做的。没有名签,没有鲜花,没有扩音设备,舍弃了一切形式,舍弃了繁文缛节,一切就变得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但这并没有影响会议的深刻思想和内容,也没有影响效果。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两个务必”是我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的深刻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证明,在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两个务必”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就必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政不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本质上讲,西柏坡精神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既善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西柏坡精神没有过时,“两个务必”教诲永放光芒。西柏坡精神不仅要继承下来,而且要传扬开去,与时代同行。

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专程来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2年底,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结合新的任务和使命,再次把“两个务必”的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胡锦涛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柏坡时指出,“‘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案。”

河北安新县白洋淀之行的目的主要是参观雁翎队抗日纪念馆,比较全面地了解白洋淀抗战的历史,尤其深刻了解当年活跃在白洋淀地区的水上抗日游击队的抗战状况的历史,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市新安县,广阔的天然水域犹如江南的水乡。大片荷花和芦苇地构成了白洋淀地自然景观。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打日寇、锄汉奸、端岗楼、打伏击,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雁翎队在抗日烽火硝烟中诞生,在血与火交淬中成长壮大。有31名雁翎队战士为了民族独立和祖国的解放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参观了雁翎队抗战用过的文物、静态再现的立体场景、抗战策略手稿和缴获的日军武器等,观看了抗战的3D电影,对那段英勇的抗战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深刻体会小兵张嘎这一形象。嘎子的原型赵波生于赵庄子村,是原雁翎队队长,他从小认清了自己小小国民的责任,开始以铁的纪律锻炼自己,大踏步地走上救亡的岗位。“雁叫长空敌丧胆,翎飞大地我扬眉”,这幅纪念馆门前的对联很好的概括了水上雁翎队的抗战爱国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有着英勇善战的人民,光荣辉煌的抗战历史,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是开滦集团和唐山市的一张精美的企业名片和城市名片,是传承爱国主义和企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园区正面是新落成的开滦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7000多平米,共五层,地面四层,高20米。博物馆顶部“1878—2008”的数字含义为开平矿务局建于1878年,开滦博物馆于2008年落成。开滦博物馆其展陈以“黑色长河”为主题,分为“煤的史话”、“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兴起”、“一座煤矿托举起两座城市”等。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感受到百年开滦的沧桑变化。在参观开滦博物馆内“黑色长河”大型主题展览过程中,详细了解了开滦发展进程,特别是“开平矿务局老股票”、“百年羊皮蒙面大账本”、“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的铁轨”、“唐胥铁路地界碑”等馆藏珍贵文物。

开滦煤矿始建于1878年,堪称中国煤炭工业的活化石,在跨越三个世纪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多极具典型性、稀有性的历史文化和矿业遗存。开滦煤矿一直享有“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源头”、“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摇篮”的美誉,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开滦首开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业和铁路运输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缩影。建于1881年的唐胥铁路,被誉为 “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诞生在这里,铁路零起点就在开滦;“中国第一佳矿”、中国最早开采的大型矿井、“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最早的铁路公路立交桥”、“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早期资本文化的起点、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这些都发生在开滦。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上起着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中国近代煤矿之父唐廷枢、北方工业巨子周学熙,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民族英雄节振国等众多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重要历史遗踪。李大钊早期来开滦煤矿领导工人运动。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称赞唐山开滦工人“他们特别能战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特别能战斗”精神播撒于唐山这片热土,并深深植根于唐山人民的心中,成为推动唐山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精神力量。一眼竖井,开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史诗;一座煤矿,托起了中国东部两座城市唐山和秦皇岛的辉煌。

开滦曾经是中国先行的股份制企业——“开平老股票”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张股票;这里还有“中国第一条用西法开凿出的水道”——胥各庄至芦台的运煤河;这里曾有南北文化交融的标志——广东街(今天的新华东道)与广东会馆;曾有中西文化融合、欧式住宅建筑群落——老开滦洋房子;曾有西风东入的娱乐文化——开滦酒店、“马场圈”和高尔夫球场(今天的工人文化宫);曾有号称京东小“协和”的老开滦总医院;这里也曾是现代信息传递的肇始之处——中国第一条火车邮路和最早的电报房;曾有因矿而兴的城市商业文化——唐山“小山”……所有这些,树立了开滦老矿悠久的历史和创造出的历史杰作。一直以来,开滦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开滦集团将把“特别能战斗”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富国强民,再立新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场7.8级毁灭性大地震袭击了具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唐山。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口伤亡惨重。大地震共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7000多户家庭全家震亡。地形地貌、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功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大地震波及北京、天津等地,有感范围达14个省、市、自治区,217万平方千米。唐山地震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公园设计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分为地震遗址区、纪念水区、纪念林区、纪念广场等区域。地震发生在凌晨,熟睡的人们一瞬间被埋压在倒塌的房屋下。当时在室外工作的人员和从废墟中挣脱出来的人们构成了自救互救的有生力量。28日上午,约有20万人的救生大军遍布市区,整个震区迅速形成了立体交叉抢救生命的战场。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山灾区极为关怀,果断决策,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急电全国火速救援。急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从北京、沈阳、河北等地日夜兼程赶赴灾区,抢险救人,清尸灭疫,安置灾民,在抗震救灾中立下不朽功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派来了医务工作者和邮电、基建、供水、供电、矿山救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五万多人。同时,大批药物、粮食、建筑建材和生活用品源源不断运到灾区。在满目疮痍的唐山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斗争,描绘出一部人类与地震灾害斗争的悲壮史诗。

英雄的唐山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备尝艰辛。惨受重创的唐山人民来不及有过多的悲伤,忙不迭地擦干泪水,就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团结自救的工作中。地震后,唐山人民团结互助、共度难关,出现了许多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生活集体,一般有几户、十几户家庭组成,这种临时大家庭帮助幸存下来的人们度过震后最艰难的岁月。唐山人民马不停蹄,又以顽强的毅力恢复生产,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地震摧垮了他们的家园,但是却没有摧垮他们的斗志。震后10天出煤,14天并网发电,28天炼出第一炉钢。地震之后,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唐山人民的努力下,很快就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重镇。在国务院统一部署指挥下,从1978年开始,来自全国的50多个援建单位,10万建设大军云集唐山,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废墟上摆开了重建新唐山的战场。到1986年,共投入资金43亿元,恢复建设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1996年,在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将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对勤劳睿智的唐山人民提出的殷切期望。进入新世纪,唐山人民凭借“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唐山新时代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在新时代精神的鞭策和激励下,英雄的唐山人民正全力投入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大潮,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面。

唐山大地震被称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震灾之惨烈举世震惊。然而,在这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斗争中,唐山人民以生命、汗水、精神和智慧,为人类创造出抗震救灾、城市重建、地震科研、灾害预防、心理救助、精神再造等多方面的经验,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唐山抗战精神。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最温馨,人民群众最可敬,人民子弟兵最可爱。同时,也更深刻地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决定力量,人民军队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中流砥柱,科学发展观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实现唐山第二次凤凰涅槃的行动指南。今天的唐山,科学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坚信,这座凤凰涅槃的城市,秉承“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必将在科学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创造人类文明史上又一个新的奇迹。

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位老师要撰写社会实践考察报告并上交社科部,并整理汇编成册存档,制定实践报告册;同时要对这次社会实践进行宣传和报导。这是以往的一贯做法。同时这次社会实践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新的元素。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要结合社会实践制作微课,并上报省教育厅进行微课比赛。为此,我们实践小组制作准备了三份微课,分别是沈丽平老师负责的弘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结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曹砚辉老师负责的参观白洋淀雁翎队抗日纪念馆,传承红色文化(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抗日战争,习近平“七·七讲话”》);贺兰英老师负责的纪念唐山大地震38周年(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中国精神”》)。另外这次社会实践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负责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的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我们七人与其他三个高校的老师组成了一个实践团队,他们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5人组,河南城建学院社科部的10人组,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的7人组。通过实践,了解了以上三个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社会实践的情况,密切了联系,加强了感情。团队解散时,大家都依依惜别,并相互之间发出了盛情邀请。河北师范大学思政部为了这次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尽心尽力,精心安排和选择实践线路,妥善安排后勤保障工作。

这次社会实践总体上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收获是大大的。除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外,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大家按照河北师范大学思政部的要求,统一行动。收集和积累了思政课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可以充实到课堂教学和科题研究中。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充分体验到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党员同时又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丝毫懈怠退让和麻痹大意。我们将继续秉承“教育育人、德育为先”的原则,热爱德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为人梯,做先进思想的建设者和正能量的传播者,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表率和示范。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